用攝影作歷史見證——李玉田

李 明(名譽顧問.田伯兒子)
盧錦盈(會務顧問)

(由左至右)本會副理事長李康、理事長施援程、名譽顧問李明、大會主席甄國富、會務顧問盧錦盈、理事梁紹謙及監事長張梅芝於陸軍俱樂部合照。
本會名譽顧問及田伯兒子李明

李明憶述

田伯18歲跟隨王文達當攝影學徒,王先生在新馬路開設摩登攝影室,其家族顯赫,王文達祖父名王祿,曾經在內港填海,開闢了福隆新街,興建清平戲院,對觀音堂、媽閣廟及蓮峰廟三大古剎貢獻良多,其功績獲得清朝朝廷賜封為朝議大夫榮銜。

王文達先生文質彬彬,學識豐富,自創一套調色法,利用化學藥物調色至四種顏色,在雜錦相方面頗有心得,當時銀鹽相很少有,王先生將黑房技術及影樓沖印傳授給田伯,師徒關係非常親切,王文達晚年更將照相館轉田伯經營。

說起澳門摩登攝影室,當年店舖三樓為早期的攝影學會會址,吸引了許多攝影業界、公務員、銀行職員、教師、餐廳老闆甚至神職人員參與攝影活動,當時有三數十人很熱鬧,而且很喜歡聚集於摩登攝影室,大家交流研究以此作為平台,並閱讀香港攝影畫報,欣賞陳復禮、陳迹及何藩等前輩的攝影作品。田伯是攝影學會的創會會員,所以認識了一班早期的攝影前輩,如卓犖、譚啟漢、勞灼榮、李公劍、黃東明、歐平、薛力勤、梁志澄、鄧顯熙、葉川、戴國標、李超宏及區強等,可惜其中有些人已離開了我們。退休後又認識了一班新朋友,如數碼攝影學會的甄國富、施援程及張梅芝,綜藝攝影會盧錦盈等,這兩個會都為田伯辦了攝影展,相當難得!另外有留學法國的新進攝影師李銳奮,時向田伯請益。有位居永福圍的紀實攝影師陳顯耀,他與田伯有時坐在牌坊的石欄,閒談頗為投契。

田伯最記得王文達的名言,教導他要拍些有用的照片流傳後世,意思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景物都會變遷或者消失,所以田伯在職時及退休後都不忘深耕,拍了許多有價值的照片,經過日積月累,田伯在不知不覺間就成為澳門歷史的見證者。田伯58歲退休後,仍每天與相機為伴,到處隨心創作。田伯居於茨林圍*有90多年,期間曾離澳數年往港發展,因有居處之便,對牌坊產生奇特的興趣,不時到牌坊創作。作品從多角度紀錄了牌坊週邊環境的人與事的變化,在已年屆八十高齡的田伯,不畏危險坐著小型飛機高空拍攝牌坊,實在令人佩服他的膽識及創作熱誠。

他曾經吸引了一位葡籍學者關注,為田伯出版牌坊專輯書籍,並運往葡國銷售,因而為澳門作了旅遊宣傳。田伯於2008年獲特區政府頒授文化功績勳章。對於父親的作品有兩張相的創作思維最為佩服,第一張是哪吒廟與牌坊的互動呼應,第二張是八角亭與聖羅撒中學的教堂作品,這兩張作品均能充份表達出中西文化交融。

我覺得田伯有許多朋友,亦不時有媒體訪問他,包括本地及內地,亦有從葡國來澳的記者及攝影師採訪。田伯從不會說自己是攝影家,只是說是攝影愛好者。我覺得田伯一生好像與攝影結緣,攝影成為其生命共同體,覺得父親實在很喜歡攝影。

……

一九六九年李玉田與王文達老師合攝於媽閣
葡文學者訪問田伯
李明分享父親田伯的作品

盧錦盈憶述

田伯是澳門著名的攝影家,當時只是知悉有田伯這個人,之後在許多攝影活動及不同的攝影場合與他開始接觸。與田伯熟悉是在賣草地的金輝茶餐廳,因當時多位攝影愛好者如區強、田伯及甄生等人均在此處下午茶聚,大家閒談社會時事與攝影界的最新資訊。雖然我與田伯在年齡上有差距 ,但不足以阻礙我們的朋友關係。田伯的平易近人及隨和性格,以及有顆提攜後輩的心,言談間不拘小節,只要是年青後輩問及有關拍攝方面或澳門的歷史古蹟問題時,定必盡心回應。基於經常性見面接觸,友情便隨著時間增長。在一次機緣巧合下,覺得我們大家可以為田伯舉辦一次個展,當時為1998年於陸軍俱樂部舉辦《濠鏡寫真六十載》展覽,此後與田伯的關係更為密切 。

閒時我們大家包括田伯、甄生、區強及標叔等人相約外影創作,如日出或街拍等,後期亦會到青洲、路環及氹仔等地進行創作交流。記憶中田伯提及在王文達先生所出版的歷史書籍中的紀錄相片為田伯所拍攝。田伯曾在言談中道出王文達先生對他的教誨:「要拍攝有用的環境紀實照片,給予後世作為一個歷史見證。」而我亦因田伯的憶述而間接地接受了這個薰陶,初學攝影時我追求的是沙龍唯美創作,但隨著時間過去,還是感受到環境紀錄創作在歷史上更有存在的價值,因而改變我後期的創作意向。另一個使我佩服的是田伯的思想進步,他能接受新科技新事物,因田伯是從菲林年代走過來的人,數碼年代剛起步時,他已經完全接受了數碼相機,每天以數碼機拍攝日出或其它創作,在早餐見面時便即時展示給大家欣賞他的數碼機作品,可見田伯不會因數碼年代的來臨而放棄攝影,亦不會因為年紀而減退對攝影的熱誠。

總括而言,田伯在環境紀錄方面作了重大的貢獻,從菲林年代進展到數碼年代,許多舊有的場景、人文寫真及歷史古蹟的當中變化作出了時空的見證,驅使年青一代更能明白澳門歷史的演變 。

本會會務顧問盧錦盈
(由左至右)影友盧錦盈、黃英德、梁以文、譚務華、田伯及麥森於田伯家裡合照
2012年成立10週年會慶,文化司張裕司長頒發卓越攝影成就榮譽獎給李玉田
田伯於二千年後開始用輕便數碼相機拍照

李玉田(1918-2017)

人稱《田伯》,原籍廣東新會(今屬江門市新會區)。澳門著名攝影家。居於茨林圍有90多年,期間曾離澳數年往港發展,有子女共7名。18歲跟隨王文達先生學習攝影,以拍攝紀實攝影為樂,58歲退休後每天與相機為伴到處隨心創作。曾舉辦多個個人展覽及出版攝影集,2008年獲特區政府頒授文化功績勳章。

採訪/整理:施援程
文字/攝影:梁紹謙
拍攝/剪接:李 康
部份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 茨林圍是澳門最古老的圍村,近年經過活化和保育成為新的打卡點。我父親田伯居住茨林圍大半個世紀,對圍內的一草一木及街坊懷有深厚的感情。田伯在生時曾經講過,茨林圍就像一個大型的七十二家房客,覺得街坊很有人情味。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澳門貧窮落後,搵食艱難。茨林圍的街坊大多數屬草根階層,男性多是以小販、三行或苦力維生,餐搵餐食餐餐清,生活艱苦。澳門有三大手工業,就是爆竹、神香及火柴,女性多以搓炮、搓香、削雞毛及穿珠仔賺取微薄的收入。古語有云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茨林圍的小朋友從小就要工作賺錢幫補家計,孩子們都很乖,年紀小小已煮飯做家務,獨立性很強,可能經艱苦歲月的磨練,成長後在社會工作頗有成就,其中有政府高官,有知名商人,有針織工人後來成為毛織毛紡廠老闆,有工程師、畫則師、判頭成為建築商,茨林圍頗多臥虎藏龍。

茨林圍多是百年老屋,屋細仔女多,住得擠迫,最怕打風屋漏更兼連夜雨,家家戶戶拿些木桶鐵桶來盛裝滴水,滴滴答答,有如交響樂曲,嚴重的有如水簾洞,極之狼狽。大熱天時因屋仔太細小,有如焗桑拿,許多小朋友白天不用穿衣,晚上睡在街上乘涼,因為沒有污染,可以看到很多星星,時有流星閃過,間中看到花王堂教堂升起一些天燈,我們叫孔明燈,看著越升越高,越飄越遠,很開心!茨林圍昔日街巷是泥地,土壤肥沃,種了許多果樹,成熟時孩子們會爬樹摘果,大家分享很開心。我的童年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活在苦與樂中!

李玉田拍攝大三巴,相片刊登於葡文雜誌
田伯於青洲鐵屋進行拍攝,同時帶備菲林相機及數碼相機
Scroll to Top